100%

全宋文

卷五十四

孫休

喪遇閏議

  尋三禮喪遇閏歲數者沒閏。閏在周內故也。鄱陽哀王。去年閏三月薨。月次節物。則是四月之分。應以今年四月末為祥。按晉元明二帝。并以閏月崩。以閏後月祥。先代成準。則是今比。《通典》一百大明元年二月博士孫休議。

孫武

章太后廟不宜與殷祭議

  按禮記祭法。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遠廟為祧。鄭云。天子遷廟之主。昭穆合藏於祧中。祫乃祭之。王制曰。祫禘。鄭云祫合也。合先君之主於祖廟而祭之。謂之祫。三年而夏禘。五年而秋祫。謂之五年再殷祭。又禘。大祭也。春秋文公二年。大事於太廟。傳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祭統曰。有事於太廟。則群昭群穆。咸在不失其倫。今殷祠是合食太祖。而序昭穆。章太后既屈於上。不列正廟。若迎主入太廟。既不敢配。列於正序。又未聞於昭穆之外。別立為位。若徐邈議。今殷祠就別廟奉薦。則乖禘祫大祭。合食序昭穆之義也。邈云。陰室四殤。不同祫就祭。此亦其義也。喪服小記。殤與無後。從祖祔食。祭法王下祭殤。鄭玄云。祭適殤於廟之奧。謂之陰厭。既從祖食於廟奧。是殤有位於奧。非就祭別宮之謂。今章太后廟。四時饗薦。雖不於孫。止若太廟禘祫。獨祭別宮。與四時烝嘗不異。則非禘大祭之義。又無取於祫合食之文。謂不宜與太廟同殷祭之禮。高堂隆荅魏文思后。依姜嫄廟禘祫。又不辨祫之義。而改祫大饗。蓋有由而然耳。守文淺學。懼乖禮衷。《宋書‧禮志》四大明二年二月有司奏皇代殷祭無事於章后廟高堂隆議魏文思后依周姜嫄廟禘祫及徐邈晉宣太后殷薦舊事使禮官詳正博士孫武議。又見《通典》四十七。

王侯兄弟嗣統議

  按晉濟北侯荀勖長子連卒。以次子輯拜世子。先代成準。宜為今例。《宋書‧禮志》二。《通典》九十三大明二年。

王燮之

王子出後告廟臨軒議

  南豐昔別開土宇。以紹營陽。義同始封。故有臨軒告廟之禮。今歆奉詔出嗣。則成繼體。先爵猶存。事是傳襲。不應告廟臨軒。《宋書‧禮志》四大明元年六月詔以前太子步兵校尉祗男歆紹南豐王朗太學博士王燮之議。

太后出行副車議

  周禮。后六服五路之數。悉與王同。則副車之制。不應獨異。又記云。古者后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鄭注云。后象王立六宮而居之。亦正寢一。燕寢五。推所立每與王同。禮無降亦明矣。皇太后既禮均至極。彌不應殊。謂并應同十二乘關為允。《宋書‧禮志》五大明元年九月博士王燮之議。

郊祀遇雨議

  遇雨遷郊。則先代成議。禮傳所記。辛日有徵。郊特牲曰。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鄭玄注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用辛者。取其齋戒自新也。又月令曰。乃擇元日。祈穀於上帝。注曰。元日謂上辛郊祭天也。又春秋載郊有二成。十七年九月辛丑郊。公羊曰。曷用郊。用正月上辛。哀元人四月辛已郊。穀梁曰。自正月至於三月。郊之時也。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從。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從。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以斯明之。則郊祭之禮。未有不用辛日者也。晉氏或丙或己或庚。并有別議。武帝以十二月丙寅。南郊受禪。斯則不得用辛也。又泰始一年十一月己卯。始并圜丘方懌。二至之祀。合於二郊。三年十一月庚寅冬至。祠天郊於圜丘。是猶用圜丘之禮。非專祈穀之祭。故又不得用辛也。今之郊饗。既行夏時。雖得遷卻。謂宜猶必用辛也。徐禪所據。或為未宜。又按郊特牲曰。受命於祖廟。作龜於禰宮。鄭玄注曰。受命謂告退而卜也。則告義在郊。非為告日。今日雖有遷。而郊不異。愚謂不宜重告。《宋書‧禮志》三大明二年正月博士王燮之議。又見《通典》四十二。

章太后廟宜與殷祭議

  按禘小祫大。禮無正文。求之情例。如有可準。推尋祫之為名。雖在合食。而祭典之重。於此為大。夫以孝享親。尊愛罔極。既殷薦於太祖。亦致盛祀於小廟。譬有事於尊者。可以及卑。故魏高堂隆所謂猶以祫故而祭之也。是以魏之文思。晉之宣后。雖不并序於太廟。而猶均禘於姜嫄。其意如此。又徐邈所引四殤不祫。既而祭之。以為別饗之例。斯其證矣。愚謂章太后廟。亦宜殷薦。《宋書‧禮志》四大明二年二月博士王燮之議。又見《通典》四十七作王奭之。

皇太妃為國親本親服議

  案喪服傳。妾服君之黨。得與女君同。如此。皇太妃服宗。與太后無異。但太后既以尊降。無服太妃。儀不應殊。故悉不服也。計本情舉哀。其禮不異。又禮諸侯絕。皇太后雖云不居尊極。不容輕於諸侯。謂本親以下。一無所服。有慘。自宜舉哀。親疏二儀。準之太后。《宋書‧禮志》二泰豫元年後廢帝即位崇所生陳貴妃為皇太妃有司奏國親舉哀格當一同皇太后為有降異又於本親以下當猶服與不前曹郎王燮之議。

孫緬

章太后廟宜與殷祭議

  祫祭之名。義在合食。守經據古。孫武為詳。竊尋小廟之禮。肇自近魏晉之所行。足為前準。高堂隆以祫而祭。有附情敬。徐邈引就祭四殤。以證別饗。孫武據殤祔於祖。謂廟有殤位。尋事雖同廟。而祭非合食。且七廟同宮。始自後漢。禮之祭殤。各祔厥祖。既豫祫。則必異廟而祭。愚謂章廟殷薦。推此可知。《宋書‧禮志》四大明二年二月太常丞孫緬議。

祠孝武及昭后親執爵議

  晉世祖宗祠。顯宗烈肅祖。并是晉帝之伯。今朝明準。而初無有可行事之禮。愚謂主上親執孝武皇帝觴爵。有愜情敬。昭皇太后君母之貴。見尊一時。而與章宣二廟。同饗閟宮。非惟不躬奉。迺宜議其毀替。請且依舊三公行事。《宋書‧禮志》四元徽二年十月有司奏至尊親祠太廟孝武皇帝及昭皇太后未詳應親執爵與不下禮官議前左丞孫緬議。又見《通典》四十七。

傅郁

王侯兄弟嗣統議

  禮記微子立衍。商禮斯行。仲子舍孫。姬典攸貶。歷代遵循。靡替於舊。今胙土之君在。而世子卒。厥嗣未育。非舍孫之謂。愚以為次子有子。自宜紹為世孫。若其未也。無容遠搜輕屬。承統繼體。傳之有由。父在立子。允稱情典。《宋書‧禮志》二大明二年六月博士傅郁議又見《通典》九十三。

國有故不舉祭議

  案春秋太子。奉社稷之粢盛。長子主器。出可守宗廟。以為祭主。易彖明文。監國之重。居然親祭。皇女夭札。時既同宮。三月廢祭。於禮宜停。《宋書‧禮志》四大明三年六月博士郁議。

諸葛雅之

王侯兄弟嗣統議

  案春秋傳云。世子死。有母弟則弟。無則立長。年均擇賢。義均則卜。古之制也。今長子早卒無嗣。進立次息。以為世子。取諸左氏理義無違。又孫武所據晉濟北侯荀勖。長子卒。立次子。亦近代成例。依文採比。竊所允安。謂宜開許以為永制。《宋書‧禮志》二大明二人六月博士孫武傅郁議云云曹郎諸葛雅之議詔可。又見《通典》九十三。

爨道慶

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君諱龍顏。字仕德。建寍同樂□□□□□□□□顓頊之玄□才子祝融之眇。胤也。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而不傾。夏后之盛。敷陳五教。勳隆九土。□□□古功播於万祀。故乃耀輝西岳。□□郢楚。子文詺德於春秋。斑朗紹縱於季葉。陽九運否。蟬蛻河東。逍遙中原。斑彪刪定漢記。斑固述脩道訓。爰暨漢末。菜邑於爨。因氏族焉。姻婭媾於公族。振纓蕃乎王室。迺祖肅魏尚書僕射河南尹。位均九列。舒翮中朝。遷運庸蜀。流播南口。樹安九世。千柯繁茂。万葉雲興。卿望摽於四姓。邈冠顯於上京。瑛豪繼體。於茲而美。祖晉寍建寍二郡太守龍驤將軍寍州刺史。考龍驤輔國將軍八郡監軍晉寍建寍二州太守。追諡寍州刺史都縣侯。金紫累跡。朱黻充庭。君承尚書之玄孫。監軍之令子也。容貌瑋於時倫。貞操超於門友。溫良沖挹。在家必聞。本州禮命主簿不就。三辟別駕從事史。正式當朝。請拱端右。仁篤顯於朝野。清名扇於遐邇。舉義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西鎮蠻府行參軍。除試守建寍太守。剖符本邦。衣錦晝遊。民歌其德。士詠其風。於是貫伍。鄉朝本州司馬長史。而君素懷慷慨。志存遠御。万里口闕。除散騎侍郎。建無烋容。退無慍色。忠誠簡於帝心。芳風宣於天邑。除龍驤將軍試守建寍太守。軺車越斧。金章紫綬。棨戟憧。襲封都縣侯。歲在壬申。百六遘釁。州土擾亂。東西二竟。凶豎狼暴。緬成寇場。君收合精銳五丁之眾。身伉矢石。碎千計。肅清邊嵎。君南中磐石。人情歸望。遷本邑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寍州刺史。都縣侯。君姿英雄之高略。敦純懿之弘度。獨步南境。卓爾不群雖子產之在鄭。蔑以加焉。是以蘭聲既暢。福隆後嗣者矣。自非愷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旻天不弔。寢疾彌篤。享年六十一歲。在丙戍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蠻長傷懷。夭朝遠感。追贈中牢之饋也。故吏建寍趙久之。巴郡杜子長等□哀□德。永慕玄澤。刊石樹碑。表尚烋烈。其頌曰。

  巍嵬靈山。峻高迢遰。或躍或淵。龍飛紫闕。邈邈君侯。天姿英哲。縉紳□門。揚名四外。束帛戔戔。禮騁交會。優游南境。□□□□。恩沾□裳。撫同方岳。勝殘去殺。悠哉明后。德重道融。騫騫匪躬。鳳翔京邑。曾□比縱。如何不弔。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元暉潛藏。在三感慕。孝右哀傷。銘邇玄石。千載垂功。

  祖已薨背。考忠存銘記。良願不遂。奄然早終。嗣孫碩子等友乎哀感仰尋□訓。永慕高縱。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采石。樹立元碑。表殊勳於當世。流芳風於千代。故記之。

  寍州長子驎宏早終。次弟驎紹。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樹此碑。大明二年。歲在戊戍九月上旬壬子朔。嗣孫碩□□□碩萬碩思。碩□、碩羅、碩俗等。立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萇子文建侯寍爨道慶作。碑拓本案碑在雲南陸涼州有碑陰三列皆人名不錄。

司馬興之

國母除太夫人議

  案禮下國卿大夫之妻。皆命天子。以斯而推。則子男之母。不容獨異。《宋書‧禮志》二大明二年十一月有司奏興平國解稱國子袁愍孫母王氏應除大夫人檢無國母除太夫人例下禮官議正太學博士司馬興之議。

國有故不舉祭議

  竊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皇太子有撫軍之道。而無事御之義。戎既如之。祀亦宜然。案祭統。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尸。又云。祭有昭穆。所以別父子。太子監國。雖不攝。至於宗廟。則昭穆實存。謂事不可亂。又云。有故則使人。准此二三。太子無奉祀之道。又皇女夭札。則實同宮。一體之哀。理不得異。設令得祀。今獨無親奉之義。《宋書‧禮志》四大明三年六月太學博士司馬興之議。

太子妃喪撤樂議

  案禮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今臨軒拜授。則人君之大典。今古既異。促不同。愚謂皇太子妃祔廟之後。便可臨軒作樂及鼓吹。《宋書‧禮志》二大明五年閏月太學博土司馬興之議。又見《通典》八十二。

又議

  案禮大功至則辟琴瑟。誠無自奏之理。但王者體大。理絕凡庶。故漢文既葬。悉皆復吉。唯縣而不樂。以此表哀。今準其輕重。侔其降殺。則下流大功。不容徹樂以終服。夫金石賓饗之禮。簫管警塗之衛。實人君之盛典。當陽之威飾。固亦不可久廢於朝。又禮無天王服嫡婦之文。直後學推貴嫡之義耳。既已制服成喪。虛懸終窆。亦足以甄崇冢正。摽明禮歸矣。《宋書‧禮志》二《通典》八十二。

郊配用牛數議

  案鄭玄注禮記大傳稱。孝經郊祀后稷以配天。配靈威仰也。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配五帝也。夫五帝司方。位殊功一。牲牢之用。理無差降。太祖文皇帝躬成天地。則道兼覆載。左右群生。則化洽四氣。祖宗之稱。不足彰無窮之美。金石之音。未能播勳烈之盛。故明堂聿脩。聖心所以昭玄極。汎配宗廟。先儒所以得禮情。愚管所見。謂宜用六牛。《宋書‧禮志》三大明五年九月太學博士司馬興之議。

太子妃喪不舉祭議

  夫緦則不祭。禮之大經。卿卒不繹。春秋明義。又尋魏代平原公主薨。高堂隆議。不應三月廢祠。而猶云殯葬之間。權廢事改吉。芬馥享祠。尋此語意。非使有司。此無服之喪。尚以未葬為廢。況皇太子妃。及大功未祔者邪。上尋禮文。下准前代。不得烝嘗。《宋書‧禮志》四大明五年十月博士司馬興之議。

程彥

國母除太夫人議

  五等雖差。而承家事等。公侯之母。崇號得崇。子男於親。尊秩宜顯。故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固知從子。尊與國均也。《宋書‧禮志》二大明二年十一月有司奏興平國解稱國。子袁愍孫母王氏應除太夫人博士程彥議。

殷淡

廟祠有故遷日議

  曾子問日蝕太廟。火牲未殺則廢。縱有故。則使人清廟。敬重郊禋。禮大故。廟焚日蝕。許以可遷。輕哀微故。事不合改。是以鼷鼠食牛。改卜非禮。晉世祖有司行事。顧司空之改郊月。既不見其當時之宜。此不足為準。愚謂日蝕廟火。天譴之變。迺可遷日。至於舉哀小故。不宜改辰。《宋書‧禮志》四大明三年十一月殿中郎殷淡議。

常珍奇

上魏獻文帝表

  臣昔蒙劉氏生成之恩。感義亡身。志陳報荅。遂與雍州刺史袁顗。豫州刺史殷琰等。共唱大義。奉戴子勛。纂承彼厤。大運未集。遂至分崩。而劉彧滔天。殺主篡立。蒼生殄悴。危於綴旒。伏惟陛下龍姿鳳儀。光格四表。凡在黔黎。延屬象魏。所願天地垂仁。亟圖南服。宜遣文檄。喻以吉凶。使江東之地。離心草靡。荊雍九州。北面請吏。乞高臣官名。更遣雄將秣馬五千。助臣經討。并賜威儀。震動江外。長江已北。必可定矣。臣雖不武。乞備前驅。進據之宜。更在處分。敢冒愚款。推誠上聞。機運可乘。實在茲日。《魏書‧常珍奇傳》。

陳文紹

上書訴父冤

  私門有幸。亡大姑。元嘉中。蒙入臺六宮。薄命早亡。先朝賜美人。又聽大姑二女出入問訊。父饒。司空誕。取為府史。恆使入山。圖畫道路。勤劇備至。不敢有辭。不復聽歸。消息斷絕。姑二女去年冒啟歸訴。蒙陛下聖恩賜敕。解饒吏名。誕見符至大怒。喚饒入交。問汝欲死邪。訴臺求解饒即荅。官比不聽通家信。消息斷絕。若是姊為啟聞所不知。誕因問饒。汝那得入臺。饒被問。依實啟荅。既出。誕主衣莊慶。畫師王強。語饒。汝今年敗。汝姊誤汝官。云小人輩。敢持臺家逼我。饒因叛走歸。誕即遣王強將數人逐突。入家縛錄。將還廣陵。至京口客舍。乃陊死井中。託云饒懼自殺。抱痛懷冤。冒死歸訴。《宋書‧竟陵王誕傳》誕嫌隙既著道路常云其反大明三年建康民陳文紹上書。

劉成

詣闕上書告竟陵王誕謀反

  息道龍昔伏事。誕親見姦狀。又見誕在石頭城內。脩乘輿法物。習倡警蹕。道龍私獨憂懼。向伴侶言之。語頗漏泄。誕使大吏令監內執道龍。道龍逸走。誕怒鞭殺。監又捕殺道龍。宋書竟陵王誕傳。

陳談之

上書訴弟詠之枉狀

  弟詠之。昔蒙誕采錄。隨從歷鎮。大駕南下。為誕奉送牋書。經涉危險。時得上聞。聖明登祚。恩澤周普。回改小人。使命微勤。賜署臺位。詠之恆見誕。與左右小人。莊慶傅元祀。潛圖姦逆。言詞醜悖。每云天下方是我家有。汝等不憂不富貴。又常疏陛下年紀姓諱。往巫鄭師憐家祝詛。詠之既聞此語。又不見其事。恐一旦事發。橫罹其。密以告建康右尉黃宣達。并有啟聞。希以自免。元祀弟知。詠之與宣達來往。自嫌言語漏泄。即具以告誕。誕大怒。令左右飲詠之酒。逼使大醉。因言詠之乘酒罵詈。遂被害。自顧冤枉。事有可哀。《宋書‧竟陵王誕傳》。

劉勰

唐賜妻子事議

  賜妻痛往遵言。兒識不及理。攷事原心。非存忍害。謂宜哀矜。《宋書‧願覬之傳》。《通典》一百六十七沛郡唐賜得病吐出蟲十餘枚臨死語妻張死後刳腹出病死後張手白破視五臟悉爢碎郡縣以張忍行刳剖賜子副又不禁駐事起赦前法不能決。

江長

廟祠有故遷日議

  禮記祭統。君之祭也。有故則使人。而君不失其儀。鄭玄云。君雖不親。祭禮無闕。君德不損。愚以為有故則必使人者。明無遷移之文。苟有司充事。謂不宜改日。《宋書‧禮志》四大明三年有司奏四時廟祠吉日已定遇雨及舉哀舊停親奉以有司行事先下使禮官博議於禮為得遷日與不博土江長議。

路瓊之

上表為父乞贈典

  先臣故懷安令道慶。賦命乖辰。自違明世。敢緣衛戍請名之典。特乞雲雨。微垂灑潤。《宋書‧文帝路淑媛傳》大明四年上表詔付門下有司承旨奏贈給事中案道慶淑媛弟。

顧法

六明六年舉秀才對策

  源清則流潔。神聖則刑全。躬化易於上風。體訓速於草偃。《通鑑》一百二十九上覽之惡其諒也投策於地。